民间历史故事
董养性:做事,无需考虑太多 董养性是明代学者,他少时家贫,穿衣吃饭尚不得温饱,自然更无钱读书。村子里有一位长者觉得董养性天资聪慧,是个可塑之才,劝他不要荒废时日,想办法读书学习。他摇头道:“现在我还没想好以后要做什么,我得做好规划后,再一步一步来实施。”可是,董养性见识和能力都很有限,哪能做得出什么规划呢?于是,大好时光就这样一天天地流逝了。这天,长者看到董养性在街上闲逛,对他招了招手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吧。&rdquo
迷信兆头失功名 清代乾隆末年,某县秀才考试,寂静的考场突然一阵蝉鸣,监考官查明蝉声发自考生张某帽中,于是揭开他的帽子,看到几只蝉儿尚在吟唱。张生交代,今晨离家时,其父将蝉放进他帽中,说是蝉在头鸣预兆可中头名,刚才蝉爬动使他头痒难忍便搔了几下,蝉就叫开了。监考官听了又好笑又好气,就以违纪取消了张的考试资格,并挥笔写下一首诗:“头鸣不是此头名,皆因老父好功名。秋蝉识鸣不识名,迷信兆头失功名。&rdquo
米芾拜石 宋朝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市井气息的形成,使得士大夫文化成为宋朝文化之主流,这样就形成了诸多的以士大夫的雅文趣事,流传于世,读来使人顿生闲情雅趣之感。而大书法家米芾拜石的典故更是显得荒诞,趣味十足。他的书画造诣非常高,宋徽宗时官居书画学博士。他一生博雅好石,精于鉴赏。他生性诙谐古怪,好洁成癖,有人赠诗予他:“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米芾之癣石,简直到了如痴如癫,无以复加的谑称。米芾的“癫”
郑人买履(lǚ) 从前,有个郑国人想买鞋子,他先用尺子量了量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但是,当他准备去买鞋的时候,却忘了拿量好的尺寸。到了集市,他拿着新鞋子,突然想起来没有带尺寸,于是对售货员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寸,我现在就回去拿,一会儿就回来。”于是他回去取脚的尺寸。等到他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关门了,结果这个人没有买到鞋,很失望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遇到了一个朋友,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奇怪地问他:&ldquo
还童石 还童山下有条清澈见底的溪流,溪底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传说有一种七彩鹅卵石,谁捡到它,就能返老还童,然而,从来没人找到过这种“还童石”。有一天,又有不少人趟进了溪水中,寻找“还童石”。他们当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想变成一个小孩。老爷爷不是为了乐一乐,而是为了实现埋在心里的一个很久很久的愿望。原来,在他还是个小孩的时候,有一天在学校的花台上偷摘了一朵十分美丽的花,可他对老师撒了谎,没有承认是自己摘的
范曾点醒朱军 2008年奥运会临近开幕的那段日子,主持人朱军的工作很多。累得筋疲力尽,心情也十分烦躁。有一天,他忙里偷闲,前去看望已经多日没见的师父范曾。朱军一进门就开始埋怨:“先生,我最近快累死了。”范曾点头说:“ 是, 你们最近肯定特别忙。” “ 先生, 累得我直想骂人。”范曾问:“骂谁呀?”朱军满肚子的苦水, 一脸沮丧地说
跟皇帝讨债 汉高祖刘邦登上皇位后不久,就把他老父亲从家乡沛县阳里村接到长安,让他做了太上皇。不料这位太上皇过惯了采桑耕田的农家生活,对眼下皇宫里的奢华还真是不习惯,整天惦念着老家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日子。没多久,他因思虑过度,一病不起。刘邦弄清了老父亲的病由,决定陪他回家乡走一趟。想当年刘邦还是一个市井闲人,此次以龙体之尊回老家,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衣锦还乡了,其声势自然是浩大而隆重。高祖还乡的日子到了,阳里村的百姓人人换上新衣服,一大早就聚集到村口迎接。快到晌午,才见浩浩荡荡过来几千人的队伍
管宁割席 东汉时,管宁和华歆是好朋友。一天管宁拿着一张饼找到华歆说:“这是我娘新烙的饼。”华歆说:“真香啊!&rdquo
赵家天子杨家将 从前,无锡附近的太湖边上,住着父女俩,以打鱼为生。每天,他们打了鱼,卖了钱,买回米、油、盐、酱、醋、茶和蔬菜,就在船上过日子。一到晚上,老渔民就把小船划到湖里停泊。从不在岸边过夜,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如此。有一天,老渔夫发现女儿的肚子大起来了,心里暗暗感到惊奇:女儿从没在别人家住宿,从不与他人往来,更没有男子到船上来过,女儿的肚子怎么会大的呢?猜来想去,怎么也搞不明白。后来他又想:女儿是不是生了什么病?这天晚上,他又把小渔船撑到湖中的一个冷落的小山脚下,把女儿唤到身边
苏轼错改菊花诗 北宋时期,年轻的苏轼才华横溢,但心高气傲。一天苏轼拜访宰相王安石。苏轼在书桌上看到一首没写完的咏菊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