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
很久以前,在中国西南部的黔地(现在的贵州省),人们从未见过驴子。有一天,一位外地人带了一头驴到这个地方,并把它放在山里。起初,这头驴引起了当地老虎的好奇,因为老虎从未见过这样的动物。 老虎开始小心翼翼地接近驴子,想弄清楚这是什么生物。驴子看到老虎靠近,感到害怕,便踢了几次蹄子。老虎被吓了一跳,以为驴子有非常厉害的能力,于是暂时退后观察。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老虎发现驴子除了会踢蹄子外,并没有其他特别的本领。渐渐地,老虎意识到这头驴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可怕。最终,当老虎再次面对驴子时,它鼓起勇气扑了上去,结果轻易地就把驴子吃掉了。
很久以前,在一片宁静的湖边,一只鹬正在觅食。突然,它发现了一只蚌正张开壳晒太阳。饥饿的鹬迅速伸长嘴巴去啄蚌肉。 蚌感到疼痛后立刻闭上了壳,紧紧夹住了鹬的嘴。鹬怎么也拔不出来,而蚌也无法回到水中逃脱。于是,它们开始互相责骂对方,谁也不愿意先松开。 就在鹬和蚌僵持不下的时候,一个渔翁路过这里。他看到鹬和蚌都在挣扎却无法动弹,非常高兴地说:“真是天助我也!”然后轻松地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鹬和蚌这才意识到,由于它们之间的争斗,最终让第三者得到了好处。
春秋时期,越国的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被迫向吴国称臣。为了复国,勾践卧薪尝胆,同时任用了两位非常重要的谋士——范蠡和文种。经过多年的准备,勾践终于有了足够的力量去攻打吴国,并最终成功复仇,成为了一方霸主。 然而,在胜利之后,范蠡看到了潜在的危险,他给文种写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即现在的形势就像所有的鸟都被射下来了,那么好的弓箭也就不需要再保留了;同样地,既然兔子已经被捉住,那么猎狗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范蠡意识到勾践可能不会容忍那些曾经与他并肩作战但如今势力过大的功臣,于是选择了隐退,改名换姓去做生意,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商人陶朱公。但是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建议,结果被勾践赐剑自尽。
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伯牙的琴师,他弹琴技艺非常高超,可是却一直找不到一个真正懂得他琴声的人。 有一次,他在一座山上弹琴,一位名叫子期的樵夫路过,听到琴声后停下了脚步,静静聆听。琴声一会儿如高山般雄伟壮丽,一会儿又如流水般轻柔流畅。 听完后,子期说:“你刚才弹的是高山啊!”伯牙惊讶极了,又弹了一段,子期马上又说:“这段是流水的声音。”伯牙激动地说:“你真是我的知音啊!” 从那以后,两人成了最好的朋友。可惜不久之后子期就去世了。伯牙悲痛万分,他说:“世上再无人能听懂我的琴声了。”于是他摔断了自己的琴,从此不再弹琴。
从前有个农夫,他有一头非常勤劳的驴子,每天都会带着这头驴去田里干活。有一天,农夫准备出门办事,但他突然发现自己找不到驴子了。于是他开始焦急地在家里和院子里到处寻找,甚至跑到村子里四处打听。 正当他忙得满头大汗的时候,一个邻居看到了他的狼狈样子,便问:“你在找什么呀?”农夫回答说:“我的驴不见了!”邻居笑着说:“你不是正骑着你的驴吗?” 原来,农夫因为太着急,完全没有注意到自己其实一直骑在驴背上,根本不需要去找。
古时候,有一位大臣在皇宫里与皇帝商议一件非常重要的国家大事。这件事涉及到朝廷内部的一些重大决策,需要绝对保密。 会议结束后,这位大臣回到家中,仍然对刚才讨论的内容念念不忘。他觉得这件事实在太重要了,于是决定在家里再仔细思考一下细节,并且跟家中的亲信分享自己的看法。 就在他们热烈讨论的时候,一位仆人正在庭院里打扫,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内容。这位仆人虽然没有恶意,但他并不完全理解事情的重要性,后来在与其他仆人的闲聊中不小心透露了一些信息。 很快,这些信息传到了敌对势力的耳朵里,导致朝廷的计划差点失败。事后,皇帝非常生气,责备大臣没有注意场合,忽略了“隔墙有耳”的道理。
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叫李白。他小时候非常聪明,但也很贪玩,不喜欢读书和写作业。 有一天,他又逃学了,在外面闲逛。走着走着,他看到一位老奶奶坐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根粗粗的铁棒,在一块大石头上不停地磨。 李白很好奇地问:“奶奶,你在干什么呀?” 老奶奶说:“我在磨针。” 李白惊讶地说:“你用这么粗的铁棒磨针?那得磨到什么时候啊?” 老奶奶笑着说:“只要天天磨,总有一天能磨成针。” 李白听了,心里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从那天起,李白开始认真学习,不再偷懒。后来,他成了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为“诗仙”。
传说在古代郑国有一个人,夏天非常炎热,他为了躲避酷热,想出了一个自认为聪明的办法:白天太阳高照时,他认为阳光是从天空直射下来的,所以决定到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然而,当他发现树荫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觉得这样不停地换地方很麻烦。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晚上趁着月亮还没出来之前,在地上按照树影的位置画了一个圈,心想第二天只要待在这个圈内就可以一直享受阴凉了。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太阳升起后,新的树影并没有落在他画的那个圈里,他还是不得不离开那个圈去寻找真正的阴凉处。
从前,在郑国有一个人想去集市买一双新鞋。为了确保能买到合适的尺码,他提前在家里用一根绳子量好了自己脚的大小,并把这根绳子仔细地放好。 到了去集市那天,他兴致勃勃地来到鞋店前,却发现那根用来测量脚长的绳子忘在家里了。于是他对店主说:“我忘了带量脚的绳子,请你等我一会儿,我去拿。” 店主觉得很奇怪,就问:“你的脚不是就在身上吗?直接试穿不就行了吗?” 但这位郑国人坚持认为只有按照准确的尺寸才能买到最合适的鞋子,所以他还是回家取绳子去了。等他再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能买到鞋子。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他说:“我已经量好了尺寸,怎么还能用脚试呢?那样不是很不准确吗?”
从前,有一个燕国人听说赵国的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大方,于是他决定前往邯郸学习这种走路的方式。他认为如果能学会这样优雅的步伐,自己也会变得更加出色。 到了邯郸后,这位燕国人每天都认真观察并模仿当地人的走路方式。然而,由于他过于专注于模仿别人的步伐,渐渐地忘记了自己原本是如何走路的。结果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方法,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记了。 最后,这位燕国人只能爬着回家,因为他的新尝试彻底失败了,甚至让他失去了最基本的行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