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图索骥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善于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看出优劣,所以他被称为伯乐。有一次,孙阳遇到一匹拖(tuō)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竟然是匹千里马。孙阳觉得很可惜,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他特意把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还配上各种图,书名就叫《相马经》。孙阳的儿子熟读了这本书后,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本领,他觉得相马也不过如此,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好马。一天,他在路边看见一只癞蛤蟆(lài há
指鹿为马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
抛砖引玉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gǔ),诗才很高,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当时还有一位诗人,名叫常建,他的诗也写得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非常佩服。《历代诗话》载有关于他们俩的一则故事。 有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常建正好在苏州,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说:“这是个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
揠苗助长(拔苗助长) 有个急性子的宋国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稻子快些长大。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长的,不能照他想的那样长的那么快。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妙计: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些。“好累啊!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不过,田里的稻子倒是都长高好些了。”他的儿子听说田里的稻子长高了好些,连忙跑到田里去看。可是,糟糕得很,田里的稻苗的叶子,都开始枯萎了。拔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事。拔苗助长,成语原作&ldquo
杀鸡取卵 阿三家养了一只很健壮的母鸡。它到处捉虫子吃,把自己喂得饱饱的。每天中午,这只母鸡都会准时下一个大个儿的蛋。 阿三家母鸡下的蛋又大又好,远近闻名许多人都争着来买他家的鸡蛋。他就用这些鸡蛋来换大米,够他全家吃,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他嘀咕:“你说这鸡要是一天能下两个蛋多好啊,我们家的大米就会多出一倍呢。”“可不是嘛,每天能下三个蛋,不,四个,五个……能下十个蛋才好呢
杯弓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