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历史故事
山龟报恩 一个乡下农村的小院子里,一群人正在忙着搬进搬出的收拾东西,他们的气氛很压抑,因为院子的主人昨天刚刚过世了,他们是来收拾老人遗物的。人群里既有老人的亲人,也有周边的邻居。搬到一半的时候,几个人突然发现院子里面竟然爬进来一只大山龟,它慢慢爬到一块石头上,眼睛看向屋子的方向。大家发现它竟然在流泪,这可真是怪事,难道这大山龟和刚刚过世的老人有什么关系吗?就在大家纷纷猜测的时候,老人的孙子良子走了过来。他盯着山龟,尤其是龟壳上面的一道印子发呆,此时他听到旁边的邻居在说,&ldquo
孔融小时候的故事(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他聪明过人。他6岁让梨的故事,小朋友们都知道了,但孔融分梨的故事,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
两个人吵架,一方对另一方说:“我真是对牛弹琴。”对方并不是牛,自己也没有弹琴,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成语“对牛弹琴”是用来嘲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话,它的由来有个美妙的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个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公明仪极善弹琴,优美的琴声从他手下流出,听众便会如痴如醉。一年春天,公明仪带着琴去田野散步。春风柔和,送来青草阵阵芬芳,公明仪心旷神怡,不由得四处环顾。他发现远处有一头牛正在吃草
山都 山都,形为昆仑人,通身生毛,见人辄闭眼张口如笑。好居深树中,翻石觅蟹啗之。《述异记》曰,南康有神,名曰山都,形如人,长二尺余,黑色赤目,发黄披身。于深山树中作窠,窠形为卵而坚,长三尺许,内甚泽,五色鲜明。二枚沓之,中央相连。土人云,上者雄舍,下者雌室。旁悉开口如规,体质虚轻,颇似木筒,中央以鸟毛为褥。此神能变化隐形,猝睹其状,盖木客山林之类也。赣县西北十五里,有古塘,名余公塘。上有大梓树,可二十围,老树空中,有山都窠。宋元嘉元年,县治民有道训道灵兄弟二人,伐倒此树,取窠还家。山都见形
尘缘未绝说贾岛 贾岛是个半俗半僧的诗人。他文场失意后,便去当和尚,法号无本。无本者,即无根无蒂、空虚寂灭之谓也。看来他要一辈子念佛了。但后来与韩愈相识,执弟子之礼。在韩愈的劝说下,还俗应举,中了进士。为僧难免思俗,入俗难弃禅心。“发狂吟如哭,愁来坐似禅。”(姚合《寄贾岛》)俗味很浓,僧味也不淡。他正是在这双重性中度过自己的一生。贾岛因带着一肚皮牢骚出家,所以虽身在佛门,却未能忘却尘世的烦恼。他在洛阳为僧时,当局规定午后不得出寺。若换个出家人,不许出就不出
屙金子的石牛 从前,四川的西部有个叫作蜀国的国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很是富庶。离它不远的秦国早就对这块富饶的土地垂涎三尺,想要把它划归自己所有。可是通往蜀国的道路非常险峻,有陡峭的悬崖绝壁和万丈深谷隔在路途上,一跌下去就会摔个粉身碎骨,进军的路线无法畅通,任凭秦国虎视眈眈,可一时也无可奈何。 蜀国的国君生性贪婪,总是大肆搜刮民间财富来满足自己对金钱的贪欲,有时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秦国的国王秦惠王从派去探听消息的人口中得知了蜀王的性情,觉得有机可乘。苦苦思索了很久以后,秦惠王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
孔子的怪壶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乘着马车周游列国。一天,他来到一个地方时,乘坐的马车突然被两个孩子拦住了。孔子问:“你们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听说你是个有学问的人,我们想请你替我们评评这个理。我认为,知识越多越好,因此我整天读书,你说这样做对吗?”一个孩子说。另一个孩子反驳道:“不对,整天死读书,不求甚解,与不读书又有什么区别?”孔子笑笑,从车上拿出一只椭圆形的木壶
尿一夜 石桥村地处中原,上季多种小麦,秋季多种豆子,小麦是全家人的口粮,豆子不少人家都磨成豆腐赚钱了。这些年整个石桥村没有一户不是住着三层小楼,吃着鸡鸭鹅鱼的……石老虎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因为怕得心脑血管病,再也不敢熬夜了,这样,夜间磨豆腐的事儿就都让儿子干了。那年春节前磨豆腐,大儿子石金换负责吊兜挤水,石老虎一个人负责给磨豆腐的磨添豆子加水;二儿子石银生前半夜睡觉,后半夜和他弟弟石林一起给不停旋转的石磨加水添豆子。前半夜好像钟表的时针转得快了一样
小笨蛋还是小神童 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带他去给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可是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小爱因斯坦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从不做违心的或骗人的事。为此,他受到同学们的讥笑,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诚实的约翰”。普通孩子喜欢玩带有竞争性的游戏,可是他却不喜欢参加。孩子喜欢打仗的游戏,喜欢看士兵操练,但是他却从小到大不喜欢任何和军事有关的东西
少林拳的来历 传说,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遣返僧道后,第三年有一天,少林破刹大门前,挨边着两个男人,一个三十多岁,一个二十多岁,整整了两天,到第三天下了一场冷雨,两人才睁开了眼。坐起来一看,年轻的喊了声:「师傅!」年长的喊了声:「投子!」两人抱头哭起来。那个年轻的说:「师傅!你怎也回来啦?」这两个人,都是被遣散回家的少林寺和尚。被称师傅的法名叫还源。还源听徒弟问他,止住哭,揩乾了泪,便对徒弟讲起重来少林的经过。还源从小家里穷,十二岁上,就雇给财主放羊。这个财主家业很大,地有千顷,骡马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