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小老鼠报恩 古时有一老妇人,已年过七旬,儿子二十年前被人抓走做了兵卒,至此音信全无,老伴又死的早,独自一人过活,过的很是拮据。本来日子已经非常困苦了,老妇人家最近又患鼠害,老鼠糟践了不少粮食,咬坏了床腿,让老妇人心痛不已。这日,老妇人做饭,在米缸中舀米,忽然听到米缸中传出“吱吱”的叫声,往里面一看,顿时乐了,只见米缸中有一只小耗子,应该是进到缸里去吃米,吃完却出不来了,正扒着缸壁,瞪着两个小眼往外瞅。“活该,让你糟践粮食
小石佛 听说在凤凰没有消失以前,在九大山的南边,一个层层乌云的阴天,天空射出一道闪电。闪电打断一座山尖,山尖上的石头一块块滚下山。一块石头滚下山,正好停在山路旁。以后每次有人走过,总会在石头上坐一坐,喘口气,休息休息。一个人坐,两个人坐,石头不知道有多少人坐过。大树越长越茂密,石头越坐越神奇。每一个坐过石头的人,都感觉只要在上面坐一会儿,就一点儿也不会累。好像有了牛的脚力,走再久也没问题
小海兔的故事 从前,在一座巍峨的城堡里住着位公主,城墙的上面有一座宫殿,殿内开有十二个窗户,可以看到四面八方。每次公主踏上宫殿的顶楼,放眼四方,整个王国尽在她的眼下。 每当她从第一扇窗户往外看,她可以比任何人都看得清楚,从第二扇看时,则能看得更清楚,从第三扇看时还要清楚些,如此类推,一扇胜似一扇,到最后一扇时,无论是天上地下的一切都能看见,世上没有什么能逃脱她的眼睛。 公主为人傲慢,目空一切,并希望永远独揽大权,而且她又对外宣称,如果有人想成为她的丈夫,就得躲起来让她找不着,否则就别想得太美。
小水怪与大狗熊 很久很久以前,在离古龙德镇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家很古老很古老的磨坊。磨坊主名叫米歇尔,他的两个徒弟名叫马兹和斯特凡。 有时候,来磨面的村民不那么多,干完活儿,米歇尔和他的两个徒弟就忙里偷闲睡一觉。偶尔,师徒一齐动手,到水轮磨坊的引水渠里去抓鱼。 这一天。马兹运气特别好,在引水渠里逮到了一条活蹦乱跳的大梭鱼。“把它拾掇干净了,做一餐煎鱼吃,晚上干完活儿以后,咱们一起来享用它!”磨坊主米歇尔说道。 鱼煎熟了,吃的喝的全部在餐桌上摆好了
寿比南山的传说 弘治十二年(1499年)皇帝朱见深的第五子就藩青州,称衡王。当年,衡王过寿,发出告示:寿礼最珍者,请首席首座。届时,青州的文武百官,豪绅贵族为了讨好衡王,抬猪羊,携厚礼,蜂拥而至,好不热闹。献礼毕,百官们各怀鬼胎,但无一人敢去首席就座,全在偏席吃茶。时近正午,从大门外进来一个人,他衣衫褴褛,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且两手空空,却旁落无人的径直到首席坐定。众官见了即惊又妒,挤眉弄眼,咳嗽扬声:何许人也,献有何礼?衣衫褴褛者站起来,对大家说:“鄙人礼品最珍
宝葫芦 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天,大家都来赶集,卖各种东西的人都来了,买各种东西的人也都来了。就在这天的集市上,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他今天来卖他的葫芦种(zhǒng)子。白胡子老头摆开一个地摊(tān),把装着葫芦种子的葫芦壳一个一个整齐地排列在自己面前,然后对来赶集的男女老少大声吆(yāo)喝着:“我的葫芦种子可不一般,神着呢,你拿回去,当天种(zhòng)下,当天就能给你结葫芦瓜!”这话要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准当他是瞎(xiā)吹牛
宅仙(聊斋故事) 不久前听友人给我讲了一个小经历,说他在山西办事时,借住在当地一位非常有名望的王姓富豪家中。当天夜里天气凉爽,正是适合睡眠的好时候。可是当他睡得迷迷糊糊之时,突然听到阵阵琐碎的敲梆子的声音,虽然有点吵人,但他也没觉得奇怪。不一会儿,这声音由远及近,竟然渐渐到了房门口,再过一会儿,忽然就在屋子里响了起来!“我一下子就被吓醒了!睁开眼一看,屋里有一个一米多高的白胡子老头,手里拿着梆子一边敲一边走,走到屋子的一个角落竟然就凭空消失了!吓得我一身冷汗
孩子与海豚 相传两千年前,地中海边上住着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叫亚历山大。小男孩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去世了,他和爸爸住在一个小渔村里。上学的地方离村子很远。每天,亚历山大都得一大早就出发,长途跋涉去学校。村里的孩子们不喜欢亚历山大,一瞧见他,就追着嘲笑他:“快点走开,瞧你穿得破破烂烂的,真给我们丢脸!”每次,亚历山大总是飞快地跑开,然后自己孤零零地往学校走。他用唱歌来排解孤独。海边几乎一年到头都是阳光灿烂,所以人们常常能在阳光里听见他的歌声。在学校
孟母教子(孟母三迁、孟母断织) 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连住处的选择都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儿子成长的环境。【孟母三迁】原先他们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坟、送葬之类的游戏。孟母看到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便迁居到一个闹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时就模仿起商贩叫卖一类的事来。孟母说这也不是孩子应住的地方,于是又迁居到学校附近。从此孟子模仿学校里的礼仪等课程。孟母说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环境,于是定居下来。这就是成为千古美谈的“孟母三迁”
孝顺的包拯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为人正直,少年时便以孝顺而闻名。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时,包公中了进士,当时28岁。包公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但是他的父母因为年老多病,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在身边,那么这个儿子不能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扔下父母不管,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着儿子去外地的